地藏法門(第一至三部)

簡介:本文是《地藏法門》 第一集至第三集的合輯,從《地藏菩薩本願經》出發,闡述佛法修行的心法次第。     

Namo bhagavate vairocanāya tathāgatāya

(那摩帕葛瓦帝外若雜那~丫答他~葛打~丫)皈命世尊外若雜那如來(即毘盧遮那佛)

Namo bhagavate Śākyamuniya tathāgatāya

(那摩帕葛瓦帝莎~給丫穆匿丫答他~葛打~丫)皈命世尊釋迦牟尼如來

Nama ārya kṣiti-garbha bodhi-sattvāya, mahā sattvāya.

(那摩阿~惹丫斥地葛惹怕博替薩埵哇~丫瑪哈~薩埵哇~丫)皈命至聖地藏菩薩摩訶薩

此法門稱為地藏本願,源自《地藏菩薩本願經》和參考《地藏十輪經》。依之修持可得七種利益:一者、速超聖地,二者、惡業消滅,三者、諸佛護臨,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長本力,六者、宿命皆通,七者、畢竟成佛。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世尊金口所說,即是如來經教。根據經文記載,地藏菩薩從久遠劫以前曾許下各種宏願:『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自今日後,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等正覺。』、『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歸納以上各願,目標意義是一致的,可以清晰明確肯定地藏菩薩的願力是完全出自平等無私的大慈大悲,沒有個人生死和任何利益的考慮,亦不存在死後往生淨土的貪求。地藏菩薩歷劫勤苦,於六道中化身無量,行於救度,願力未曾或竭,故得釋迦牟尼世尊鄭重讚歎,複得世尊囑咐在彌勒菩薩下生成佛前,協助世尊度盡罪苦眾生脫離苦趣,蒙佛授記。

地藏經的經文記載了世尊對地藏菩薩行為的讚歎,從參與集會的諸佛菩薩天龍鬼神等的人數、世人唸誦地藏菩薩名號、供養和瞻禮畫像等亦能消業生天享福的成效,說明了如此願行所得的殊勝成效。因此,欲修地藏法門就應該對地藏菩薩的行為深入分析和實踐。

經文內有大量內容記載了世尊、地藏菩薩、鬼王、閻羅天子、地天等一而再地勸說世人常行佈施供養,則罪業可消,死者生天,生者增福,護法日夕護持。因此,修此法門必然是少不了要佈施供養。

地藏菩薩大概地講說了地獄名號和刑罰,並且亦說明了獲刑的原因和相應的惡心。故此,欲要不落地獄之報,降伏惡心和持戒自不可少。

地獄罪人得地藏菩薩救度得脫苦趣,可惜根性下劣,惡性難馴,故而旋出旋入。可是地藏菩薩卻依然循循善誘,而且歷劫勤苦,久遠以來毫無退志,可見忍辱功夫不可思議。因此,修此法門,必修忍辱。

眾生動念皆罪,久遠以來三毒不息,在未來佛下生前,眾生淪落苦趣之事必然難免。地藏菩薩受世尊囑咐要度盡罪人脫苦,工作繁重,若無精進心必難克竟全功,故此精進意志必不可少。

凡夫轉入輪迴、墮落惡趣皆因無明作祟,以幻為實,認假作真,私心自用。因此,要能像地藏菩薩於六道中,示現不同身相,應機為不同眾生說法,幫助罪苦眾生解脫輪迴擺脫苦趣,就必須為其破無明。要能為罪人破無明,棄假從真,了斷因果,自己就必須圓融佛法的般若,否則只是一番空談而已。因此,佛法的般若是必修的項目。

要人信服,必需以身作則,自心不正如何能夠正人?自心地獄眾生未度盡,如何能度盡地獄罪苦眾生?地藏菩薩智慧的圓融,能入不同之三昧大定,歷劫於三界六道中度人無數,可見其非但已經自證,並且還能安忍,可見其禪定功夫之不可思議。因此,禪定功夫實為必修。

地藏菩薩歷劫勤苦,度人無量,非為私利,純為無我之行,無相的大悲。再者,地藏經經文內亦有記載,常行佈施而能將功德回向法界有情而不是自己享受就能畢竟成佛,可見佛世尊是勸說世人修行要學習無我和大悲。

綜合以上各項修行的要求,那就是佈施、忍辱、持戒、精進、般若、禪定、無我和大悲。前六項即六度波羅蜜多,是降心法和住心法,後兩項是降心和住心的結果。世人若能修六度波羅蜜多而成就無我大悲,所謂滅罪生天,乃至成就梵王、帝釋、轉輪王果位,甚至成佛,那是理所當然了。如果世人修持地藏法門,又能於世間履行與地藏菩薩相同的願行,那麼其人就是地藏菩薩的分身,是人道具有肉身的地藏菩薩了。

然而,由於地藏菩薩的願行成就了如此不可思議的成效和功德,獲得世尊的讚歎,並且勸人只要供養和皈依地藏菩薩,甚至念誦名號,繪畫形像,用木石金屬造像、瞻禮形像都會獲福無量,畢竟成佛。由於如是我聞的中文經文確實是這樣記載,是如此的簡單直接,故此,世人就不深究經文的涵義,不知修持六度波羅蜜多成就無我大悲,只紛紛造像膜拜,以香花果品供養菩薩,各自求福去了。

然而,以香花果品玩具衣服飲食供養菩薩的畫像或造像,瞻禮菩薩畫像或造像就可以獲福無量,滅罪生天嗎?既然經文是這樣記載,誰也不敢否定。但是,如果大家細心思考一下,購買供養物無非花錢,瞻禮是不花錢的動作,換言之,花錢就可贖罪,免除刑責,甚至不花錢的膜拜都可以獲福生天,若然以世間法而論,這與罪犯賄賂和奉承貪官污吏有何分別?合理嗎?若然以佛法而論,說法不離自心自性才是正法,心外求佛稱為外道,這樣不講究自心凈化的花錢和膜拜正正就是外求佛道,如何能成就無量功德,究竟成佛呢?因此,我們只能說是世人誤解了皈依和瞻禮的真實意義而已。不過,如果一個人雖然生平犯下眾罪,但由於其人能夠經常瞻禮地藏菩薩,臨終時是否必然獲得地藏菩薩接引生天,誰也不能為地藏菩薩作答是與不是。故此,依教奉行總比不行為好。況且,如果心中真有地藏菩薩,大概亦可以監督自己少作惡業。

皈依,皈同歸,是歸向的意思;依是依止的意思。歸向依止什麼呢?歸向依止自性的這個佛性佛智慧,稱為自皈依。跟隨法師或善知識學佛不叫皈依,只能稱為拜師。佛性佛智人人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地藏菩薩這個佛性佛智,世人自性亦本自具足,只是自己不懂得開顯或不認識而已。佛經是記載如來教法的經典,因此,經文又稱為化身佛,是世尊如來對後世凡夫修行成佛的開示和指引,故此稱為如來經教。

大家應該知道,以地藏菩薩的神通廣大,功德無量,一切具足,根本就不需要凡夫的供養。然而,地藏經經文記載,世尊卻勸人供養和皈依地藏菩薩,這不是很奇怪嗎?如果大家明白上面說的自皈依,開顯佛性佛智的道理,自然不再疑惑,世尊是勸人皈依地藏菩薩,即是勸人以地藏菩薩為榜樣,以行持六度波羅蜜多和履行地藏菩薩相同願力的方法去開顯等同地藏菩薩的佛性和佛智!所謂佈施供養地藏菩薩,就是修持佈施去供養自性的地藏菩薩;所謂皈依地藏菩薩,就是念念不離地藏菩薩這個佛性,最終成就無我和大悲,畢竟成佛!

墮入地獄的根由是人心犯了貪瞋,常言道要徹底解決問題就既要治標,亦要治本。因此,若然人心凈化,止息貪瞋,惡趣路上自然再無人行,地獄自然就有能空的一天。故此,地藏菩薩教諸罪人,一旦脫苦,日後都應該互相轉告,勸其他人切勿輕涉惡道。這段記載,對清空地獄既有實質意義,亦反映了地藏菩薩勸人以平等心,推己及人的道理體現佛法的平等和大悲。

總結上述對地藏經經文的分析,修持地藏法門,就是行持六度波羅蜜多和履行與地藏菩薩相同的願力。簡單而言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推己及人,平等無我,無私奉獻。然而,聽過六度波羅蜜多、諸惡莫作等等名詞的人應該不少,可是,能夠如實瞭解法理而行持的人或許不會太多。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波羅蜜多四個字!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推己及人,平等無我,無私奉獻等等準則,如果都是為了求福滅罪或求成佛而作,那就大大違背了波羅蜜多的般若教法了。波羅蜜多是梵文(pāramitā)的拼音,意譯是到彼岸或離生滅。到彼岸或離生滅是什麼意思呢?人心沉迷個人欲樂覺受而起貪求,心緒隨欲望的失敗而愁煩,隨滿足而歡樂,心緒如此起伏不休,形成眾苦,於六道之中輪迴不息,這就是生滅,即是此岸。人心止息欲貪,無成敗得失之事擾亂心緒,常清常淨,因停果了,出脫輪迴,這就是離生滅,稱為到彼岸。因此,修行如果帶著求心而行,那是永遠無法走出迷陣啊!

地藏經經文記載分明,世人如能奉行佈施,可以獲福無量,甚至獲得梵王、帝釋甚至轉輪王的身份,可是,如果能夠將功德迴向法界有情,那就畢竟成佛。這個“功德迴向法界有情”,就是平等無私無我無相無貪無求啊!因為平等無私無我無相無貪無求,自然煩惱不生,離於生滅,頓登彼岸!

為了讓大家能夠掌握如法的修持方法,下面將會詳細解釋修持的原理、日常行持的方式和地藏菩薩唸誦法門。

要度人脫苦,必須先能自度。眾生造罪,皆因貪欲。貪欲是人心執著六根所帶來的覺受而起,做罪是執著個人的覺受(即是我執),損人利己而起。換言之,那就是人心生起貪欲,在無法滿足個人覺受時,內心產生痛苦或煩惱,於是不理他人的覺受,在堅決要滿足個人欲望前題下,做出損人利己的行為,這就稱為犯罪。因此,要解決犯罪的問題,首先就要從化解貪欲著手。既然貪欲是由六根所帶來的覺受而起,首先便要對覺受的實相有所認識,而佛法針對貪欲致苦的解脫法門,必然不離釋迦牟尼世尊初轉法輪所說的四聖諦(catvāri ārya satyāni)原理的解悟、實踐和運用。換言之,地藏菩薩久遠劫以來救度無量眾生的方法縱然不盡相同,但其度脫罪苦眾生離苦的原理亦無例外,必然不離四聖諦。因此,欲修地藏法門,必須先修學四聖諦。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先說說佛法四聖諦的緣起如下:

世間一般說法,佛法源自於印度,然而,根據近代考古學家嚴謹的考證,佛法確切的發源地應該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尼泊爾地區。那時候的尼泊爾是屬於華夏神農族的居住地,換言之,即是中國的領土了。所以,本劫的佛陀釋迦牟尼是當時的中國人而不是印度人。不過,釋迦牟尼成道和日常傳道的地方是在印度地區,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真相隨著時間的流逝,由於人為的因素會逐漸被遺忘或扭曲,故此以上資料的凖確性已經無法確定,姑且説出來供讀者參考而已。研究佛學,目的無非學以致用,利益人類,使大眾皆能離苦得樂,徹底覺醒,世界因此而走向和諧與大同。故此,研究重點應該集中在佛法的原理和實踐之上,而不在爭論佛陀是那個地方的人。

傳統的說法,釋迦牟尼佛陀的前身是淨飯國太子悉達多,因為要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故此離開皇宮,出外求道。經過六年的苦行,悉達多雖然學習了許多法門,但是依然無法解決重點的問題。最後,他在尼連河畔菩提樹下靜思,發誓若不悟道決不下座。終於在七天的靜坐之中,他先恢復了天眼通,繼而恢復了宿命通而悟道證道。佛陀下座之後,想起一路追隨自己的阿若、憍陳如等五人,於是就前往鹿野苑為彼等開示覺道,講説四聖諦,歷史上稱這段歷史為初轉法輪,亦是本劫最原始的佛法。

記載佛陀應機示導的經文有三藏十二部,歷代修行人的論著就更是汗牛充棟了。那麽,學習佛法應該從那裡開始,次第又是如何呢?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萬丈高樓皆由一個根基。因此,學習佛法,都應該從佛陀初轉法輪的四聖諦入手,以佛陀臨終前的囑咐,後世學人都應該以四念住作為趣向涅槃和解脫輪迴苦的唯一手段。

根據四聖諦的教導,煩惱痛苦之源無非貪欲,是執著身心的覺受不肯放下而已,只要願意放下執著,捨離貪欲,自然就可以將煩惱痛苦止息。因此,學習修行,首先就是要反觀自心,認識自心的執著,然後針對性地逐樣予以設法對治,破除執心,捨離貪欲。這功夫是完全由自心決定,佛菩薩只能給予指引和鼓勵,但卻無法代凡夫離欲捨執。因此,只要有誠意和決心,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有生之年破盡一切執著和貪欲,成功契入涅槃的境界,解脫輪迴之苦。

解脫輪迴諸苦的手段只是放下執著,捨離貪欲而已,這並不是什麽複雜的事。然而,色身所帶來的覺受卻往往會驅使人心明知故犯,一旦失控就會做下種種善惡之業,在因果循環的規律下,今生及來世就要承受不同的善惡果報,始終無法一了百了,解脫輪迴。因此,解決色身的覺受,很自然便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如果沒有色身,由色身覺受引發的欲望就不會出現,人心或許就會少了許多煩惱。然而,色身是人心寄居在人道的載體,覺受必然是無法避免的。既然無法避免,那就唯有從產生覺受的成因著手,這才是治本。如果不想有煩惱就不要有貪欲,或許有人會問,人生在世,衣食住行都要錢,若然百物騰貴,生活費就更高了。謀生困難已經是一個煩惱了,根本就説不上貪,難道連謀生這個想法都是貪欲,都應該捨離嗎?這個理論不是很不符現實,不設實際嗎?

煩惱皆因貪欲,因此,凡是貪欲都應該捨離,否則煩惱永遠無法止息。不過,要弄清楚是捨離對色身覺受的貪著,還是捨離對內心觀念的貪著,或者同時對兩者的貪著。本來足夠卻因迷戀覺受而起攀緣多得的利己想法,這是貪,應該捨離。為了利己的目的而執著某些觀念,這也是貪,也應該捨離。若然以這樣的捨離準則和要求,上述謀生困難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盡心工作以謀生計不是貪而是盡責,執著謀生的成敗得失才是貪,這是觀念的貪,因為成敗得失是因果,是共業,有自己能盡心的地方,亦有自己無法盡心的地方,亦有由他人決定是否盡心的地方,應該隨緣面對自己的果報而不是貪求預期的果報,這就是觀念上的執。這樣一來,要捨離只是成敗得失的觀念,而不是盡責謀生,隨緣去盡心,盡心後隨緣,沒有攀緣和成敗得失的貪求,這不就很理性嗎?沒有期望自然就沒有失望,煩腦苦自然就不會産生了。

然而,捨離說來容易,當覺受出現時,卻往往是欲捨難捨。誰難捨呢?是心啊!怎樣才能令自己甘心情願去捨離呢?那就是要明白覺受的實相是否值得執著和繼續執著的後果!為了要明白覺受的實相,乃至諸法的實相,是否值得世人牢牢執著,甚至不惜犯罪去滿足貪欲,佛法教導行者可以通過參悟和分析,和對身心的深入觀察,去證實一切法都是無法常現、執著皆會致苦、沒有自性、究竟空無所得的共性(即是無常、苦、空、無我)。一旦悟得和證得實相,人心就會自我調整過去的觀念,逐漸變得理智而不願意再做愚昧的事。因此,許多執心就會不需動念捨離而自然不執了。對於一些特別執著的覺受,出現了猶如上癮一般,明知不理智,可是強烈的感覺卻使人無法於一時之間完全放下的情況,那時就必需採用非常手段進行對執心的降伏,按照佛陀的教導,應該以波羅提木叉(即是別解脫戒)為依歸,運用持戒的方式以降伏頑劣的執心而達致捨離。

人道世間各國的法律與佛法的戒律,在本質和意義上是完全不同的。各國的法律是針對侵犯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而有,觸犯則稱為罪行。佛法的戒(Śīla)是針對自心覺受,捨執離欲而有。而律(Vinaya)則是應機應緣應時應地而施設,藉以規範四眾行住坐臥四大威儀而有,故此,觸犯戒律只是縱欲而未必一定牴觸國家的法律。

或問戒體繁多,是否全部都要持守呢?若無諸執,自無諸戒。持戒的意義無非是捨離貪欲,破除非要滿足不可的執心,然後回復平常心而已。戒體是過去諸佛修行的寶貴經驗,就像鏡子一樣,可以照見自己內心的執著,有執則戒之,無執則警之,只供參考,不應為法所綁。由於一切執著皆為一個自我覺受而執,而一切罪業亦由此而生,因此,如果記不住那麽繁複的戒條,簡單來説,不論行住坐臥只要內心生起任何利己的想法甚至準備付諸實行時,馬上就要提起覺心,停止這樣的念頭和行為,若能採用佛法中道般若的思維去處理問題,行之日久,覺心就會越來越靈敏,本然的清淨心就會慢慢得以回復。

或許又有人會問,今生自己內心執什麽,貪什麽都應該可以通過自我反省而知道。但從無量劫以來,心靈深處到底還有什麽執著,怎樣才能知道而藉今生的修行而徹底全部捨離呢?這要通過靜坐內觀,運用智慧觀照的方法,觀破內外五蘊的實相而捨離之,亦即是心經經文內所説「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功夫。這個功夫怎樣做呢?要做這個功夫,首先必需學習般若波羅蜜多。

通過如上所述的參悟、智慧觀照和持戒,過去的許多煩惱應該可以逐漸止息。然而,一日未到壽終,世人依然要繼續面對果報。當果報來臨必需作出回應的時候,如果回應的方式不作調整,依舊採用過去觀念思考並處理,方法一旦存私,心有去處,即是我執,即是又生貪欲,煩惱必將從此又生,因果循環,永無休止。因此,日常行住坐臥時的住心和思維方式就不得不注意。住心方法,可以採納四聖諦裡面的道諦,即四念住、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三十七菩提分,或六度波羅蜜多。至於思維方式,為了杜絕貪欲所致的因果不息,學人都應該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做到心無去處,安忍無生,空盡諸相,自然一了百了。

捨離貪欲是離苦的重點,因此,捨離的技巧必需弄清楚。由於不懂般若波羅蜜多,許多修行人在捨離貪欲的時候,捨離這一邊,卻不覺執著了另一邊,導致始終無法獲得正定而契涅槃。需知追求欲樂固然是貪欲,但是追求離苦得樂也是一種貪欲啊!因此,這個貪欲亦應該捨離。這樣,自心才能回復到本初毫無罣礙的狀態而真實契入涅槃境界。行者若能如法按照如上的方式精進修行,對所有貪欲予以捨離和一切的執心都能放下,大致應該可以做到捨念清淨,做到捨無可捨,梵行已立而契入涅槃境界,證阿羅漢果,解脫輪迴。這樣的修行方法,簡單容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必到彼岸。若然説難,只是不願放下執著和貪欲,無決心和懶惰而已!捨念清淨則心清淨,心清淨則佛土淨,隨所住處恆安樂,即心已在淨土出生,何用求東求西,心外求佛?

般若波羅蜜多,是空盡諸相、捨離技巧的深化和圓通運用。若能將這般若心法貫串運用在日常行住坐臥的生活互動或獨處時的靜坐內觀之中,非但可以做到捨無可捨,捨念清淨的境界,還可以即生了斷一切因果,成就五佛五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即獲得密法所謂金剛界的成就。

人道生死,凡聖平等,就算佛陀乃至歷代祖師亦無一例外。常言道:『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道的一生,任你富有四海、權傾天下,或是家徒四壁、三餐不繼,可是,各人一生所得到的只是一場如夢如幻的經歷,壽終之時能夠帶走的只是一場記憶而已。經歷是能見的現象,記憶是無形的訊息,不論是現象還是訊息,實相依然是究竟空,無有所得的。不過,經歷可以為世人帶來心靈的快樂和痛苦,也可以磨練世人的意志和毅力,亦可以增益世人的智慧和潛能。至於記憶,懂得運用記憶,可以離苦得樂,自主未來;不懂得運用記憶,只會沉淪苦海,輪迴不息。因此,人生雖然是一場夢幻,但卻並非毫無意義的。故此決不可糊塗來,糊塗去,做一個徹徹底底的糊塗蟲!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不懂修行,只能隨業流轉於六道,受無盡生死之苦;若懂修行,則可以離苦得樂,永脫輪迴,返本還原。未來苦之與樂,皆由自心主宰,讀者諸君,隨緣理智擇路便是。

關於日常住心法的三十七菩提分的詳細內容和修法,學人都可以從佛經中獲得確實資料,由於各菩提分其實皆由一般若波羅蜜多心法貫串,明其本則不愁其末,故此就不擬在這裡逐項解說了。然而,由於六度波羅蜜多既是成就地藏法門的關鍵,亦是從地獄脫苦的眾生不再重蹈覆轍的關鍵,因此不得不逐項講解如下。

六度波羅蜜多,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項修法。採納此六項指引而衍生的一切言行稱為六度萬行,是修行離迷入覺的重要內容。六度皆冠以「波羅蜜多」四字連接,到底是什麽意義,必需先瞭解清楚其含義才能行之有效,不致白費功夫。

有翻譯者喜歡將波羅蜜多寫成波羅蜜,少了一個「多」字,大概是為了方便記憶,但梵文原字都是 pāramitā。因此,不必為了一個字而爭論。波羅蜜多(pāramitā),字義是到彼岸的意思。此岸有生滅,彼岸離生滅。有生滅即有生有死,旋得旋失,煩惱不斷;離生滅則了生死,永離諸苦,涅槃常樂。換言之,修持六度的成敗,關鍵就是波羅蜜多。

怎樣做才是波羅蜜多呢?心無去處!什麽是去處?處事除了真理可以直指之外,均應以平等無私和不偏不倚為準則,若然帶上個人的利益或意願或認為或取向的想法和言行即是有去處,即是在此岸,反之即是彼岸,即是無去處,即是中道。然而,執著捨離此岸固然是執,欲求誕登彼岸,當然也是執。因此,真正的中道是既不執著此岸,亦不執著彼岸,甚至連中道都不執,那樣才是真正無執無去處的中道,一點心靈,才能回復本然清淨的如如狀態,見自本性。若然念念皆能做到中道,即是心無去處,無去處自然無煩惱,亦無作因。無作因自然不會有果,終身持行不退,久久純熟,自能盡斷一切輪迴之因。沒有輪迴之因,自無再入輪迴之果,故能究竟涅槃。三世諸佛皆明此理,於是自證後而行化他,功德無量,故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波羅蜜多貫穿三十七道菩提分及一切佛法,從築基入門乃至成就無上瑜珈大圓滿佛果,皆由此理。故此,六度萬行亦不能背離此理,茲詳細解說如下:

解說波羅蜜多前,必需先明白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等四無量心,然後真心發此四無量心的大願,並且能切實行持,就算不懂六度波羅蜜多,大概亦能做到無我清淨,功德無量,成就日後證道資糧。地藏菩薩左手托著一個小盒子,盒中安放著一顆如意寶珠(cintā maṇi)。地獄昏暗,但見強烈淺藍色珠光顯現,罪苦眾生即知地藏菩薩降臨,救度在即,人人尊重,個個虔誠。這如意寶珠能除一切暗昧,能滿眾生所有願求,是行者無相般若、願力和利益無量眾生所化成的法器。世人見佛頂禮,必須空心合掌,為什麼呢?佛説掌心空代表心要空,心空行四無量則如意寶珠在其中矣!所謂心空,即是自心安住對諸法實相(無常、苦、空、無我)的理解,觀待一切法的實相都是平等無異的,唯心所現,究竟如幻,故能放下各種心執,能捨離各種貪欲,既不拒絕一切法,亦不執取一切法,取捨隨緣,心無去處,始終如如。故此,修此地藏法門,四無量心是必修的項目。

慈悲喜捨皆稱為大,這個大字,梵文是 mahā,音譯為摩訶。這種大是無法用任何度量衡單位去界定其體積的偉大和週遍,只能用虛空來比擬。宇宙萬物、無量星系、無量國度、無量物質、無量種族、無量微塵、一切善惡靈性和法門等等盡在虛空之中,故此摩訶之大是遍一切處、無邊際而具無法度量之量。換言之,行持慈悲喜捨的時候必須具備猶如虛空的心量,否則就不能稱之為大了。在行持上怎樣一個大法呢?這種心量之大,超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有窮盡,隨緣盡心為之、超越國界、種族,善惡、怨親而平等對待一切有情、無私無我、心無去處、不求回報便是。

大慈:發願盡未來際愛念眾生,隨緣隨力勸勉無量有情眾生不作無利益事而得安隱常樂,這就是大慈心,行持這個願力稱為修慈無量。

大悲:發願盡未來際憫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隨緣隨力引導無量有情眾生破執離欲而永離眾苦,這就是大悲心,行持這個願力稱為修悲無量。

大喜:發願盡未來際隨緣隨喜無量有情眾生因正見正行(參閱三十七菩提分)而得無苦之樂,這就是大喜心,行持這個願力稱為修喜無量。

大捨:發願盡未來際,觀諸法平等不取不捨,於怨親不起愛憎,隨緣隨力以平等心捨己之所樂而施與無量有情眾生,這就是大捨心,行持這個願力稱為修捨無量。

觀修四無量心,隨著對諸法實相的理解,人心將會逐漸均齊人我,走向無私無我。以此為基礎,從細入微,廣修六度萬行,既能自利,亦能利他,成就無量功德。這樣,自心的地獄空,人道的監獄空,六道的地獄空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了。

基於波羅蜜多的原理,六度詳解如下:

1.《佈施波羅蜜多》(Dāna pāramitā)

離生滅的佈施,是行者通過參悟,安住對諸法實相如幻的理解,體會諸法平等,眾生平等,故能破諸無明執著,理智地捨離舊有觀念,再無彼此怨親之別,又能推己及人,對眾生受苦,感同身受,於是在心無去處、無利己想、無得益想、無祈求任何回報想、隨緣隨力的情況下對受苦難中的眾生施以援手,皆令離苦得樂,是一種純粹無我利他的行為。在此基礎上,完成佈施後做到不滯留於我曾佈施、所佈施的事物和受佈施的對象三事上,稱為三輪體空,這樣才是真正的佈施波羅蜜多。

佈施的內容,分為外佈施和內佈施。外佈施即是對受苦中的眾生進行佈施,而內佈施則是對自己身心的健康進行佈施。對自己身心的健康也算是佈施嗎?是的。大家閉上眼睛感受一下,這副身軀,除了思想、呼吸、手腳、嘴巴、舌頭、眼皮、肚皮,部分肌肉(即隨意肌)可以由自心控制活動外,身軀內一切的功能活動包括生老病死都不是自主的,很明顯那是另有主宰的。主宰者是誰?那就由大家通過修行,由自性的本能去求證了。佛菩薩都是明白人,因此,可以將身軀理解成是自己的,也不是自己的,它只是靈體進入人道成為人類去體驗生活、學習和遊戲的載體而已,就像近代的 VR 立體電玩遊戲一樣,只是更先進而已。為什麼説是自己的呢?因為萬法唯心,不離自性,一切現象皆在自心呈現而已!為什麽不是自己的呢?因為身軀是由共業所成,夀限一到,不論貧富地位,男女老幼,靈體都得出離,心中再不願意也必需把身軀交還給人道的主宰啊!因此,明白這個道理的人,都不會為了身軀這個無常的玩具而沉迷而勞役自己的心、為它爭名逐利、為它貪污受賄、甚至為它損人利己,廢寢忘餐地犯罪,為自己招來地獄的報應。不過,沒有這個身軀,靈體就無法在人道這個環境歷練和體會,故此,適當的保健還是必需的。例如:餓則吃,能飽就行;渴則飲,止渴就行;冷則穿厚衣服,能保暖就行;熱則穿單薄衣衫,能蔽體就行;疲倦則適當休息睡眠,能恢復精神體力就行;呼吸不暢順,主動把氣息調勻就行;有病就看病吃藥,能治好就行;每天作適當的健身運動,能出微汗就行。不要讓身體受到損傷或殺害而無法或正常在人道活動,能這樣就已經足夠了,這就是內佈施。

外佈施可以是食物佈施,讓眾生解脫飢渴之苦;錢財佈施,讓眾生解脫窮困;無畏佈施,讓眾生解脫怖畏;醫藥佈施,讓眾生解脫病苦;喜樂佈施,讓眾生解脫愁懷;法佈施,為在六道沉迷的眾生說真正法,使彼等皆能離迷入覺,解脫輪迴之苦等等。只要能緩解眾生苦惱或疲累的事,都可以隨緣隨力予以相助。

佈施波羅蜜多是行者日常的住心法,不可一日打漁,十日曬網,始勤終怠。必需做到不論行住坐臥,於一切處一切時,念念勿忘。久久行持純熟自能徹底扭轉導致輪迴的思維陋習,破盡法執(即對一切有形色現象和無形色觀念的執著)和我執(對滿足“我“個人覺受的執著),回復本然清淨,見性成佛道。

佈施波羅蜜多固然能夠獲得無量功德,但行者不應有所執著或滯留,應該將功德普皆迴向一切法界有情,使彼等皆能離苦得樂,速證菩提。

2.《持戒波羅蜜多》(Śīla pāramitā)

若無諸執,即無諸戒。因此,戒是因有執心而持戒破執,並非因為有戒就必需持戒,這一點必需弄清楚,否則就會誤解佛意,反被法綁,變成另一個執著了。離生滅的持戒法,關鍵是離生滅。相的生滅,純然是唯心的,故此,戒法是直指人心因貪欲而產生各種妄念的生滅,甚至造罪。離生滅的持戒法,都必需安住對諸法實相如幻的理解,理智地因應個人的執心而持,捨離執著貪欲。其方法可以是即時一刀切斷,也可以是通過逐漸捨離,應機應事應人而為之。但切記這個切斷或捨離,並不是代表捨離的事或物一定是不好的或是罪惡的,因為持戒的目的只是破執回復本初的平常心而已。由於執心都是由“我”的覺受而起,故此執心也可以稱為“我執”,其實也是私心。就算是善事,只要有了私心,即是心有去處,那就不是真善,不能離生滅。故此善事可以繼續做,但是為善果而行善的心態都應該持戒捨離。

無量眾生就有無量執著,但全部執著皆由一個“我”的覺受而起,故此,最直接簡單的離生滅持戒法,那就是發覺凡事動了為“我”著想,有私心,有“我”的去處時,就應該立即起戒,調整觀念,以平等客觀無私利的方法盡責盡心處理便是。若然可以一刀切斷貪欲就一刀切斷,若然執念根深無法一下子切斷,就用適合個人的漸法去捨離,使自心慢慢對所執再無貪戀,最後連“我已經戒掉”的認為也捨離時,即是戒體成就,這樣持戒才是別解脫戒,持戒波羅蜜多。例如:持酒戒,漸法的做法就是逐週、逐日、逐次減少喝酒的量,終至喝亦得,不喝亦得,那怕是很難得的美酒,也能做到貪欲不生。持毒戒,明知吸毒是犯法而且傷害身體,故要發大願,下極大決心,用願力克服貪欲,把毒癮一刀切斷。此外,克服貪欲,還可以通過如法唸誦梵音的佛菩薩名號和心咒來轉移心力,藉梵音的微妙功能,解開導致毒癮覺受的病根。

世人誤解戒的意義,以為信佛學佛就必需持守所有戒條,甚至將戒和律混淆,不論在家出家,總之信佛學佛就必需全部持守,否則便是犯戒,十惡不赦。例如:世人誤解戒體的意義,為了殺戒,信佛的軍人為了不殺敵而退伍、信佛的屠夫和肉販為了不殺生而被迫放棄生計;為了淫戒,誤以為夫妻性生活就是犯淫,信佛的情侶為此而分手、已婚的夫婦為此而家庭破碎;為了酒戒,品酒師或酒業從事員全部辭職等等等等。説出來好像很可笑,何以世人竟然可以愚昧至此?這樣去理解佛戒,若然是對佛法毫無深入認識的信徒,那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教導信徒這樣去持戒的人若然是出家僧侶,那卻是不可思議,實在可悲!人民不願當兵,被侵略者欺侮乃至亡國是因為佛戒;肉食商號倒閉,職員失業導致糧食短缺,社會經濟蕭條也是因為佛戒;情侶分手、夫婦分離、家庭破碎、人類逐漸走向絕種亦是因為佛戒。這樣一來,釋迦牟尼豈不就是這些禍患的始作俑者,是萬夫所指的萬古罪人嗎?

一念之差,誤人誤己,更是謗佛毀法,罪報不可思議。因此,必需切記持戒的目的只是為了破執破沉迷,不是認定或否定行為的錯對。軍人只要沒有沉迷殺戮就不必持殺戒;屠夫沒有沉迷屠宰就不必持殺戒。夫婦沒有沉迷性愛就不必持淫戒;品酒師和酒業從業員沒有沉迷飲酒就不必持酒戒。相反,若然沉迷吃飯,那就要持吃飯戒。沉迷購物,就要持購物戒。沉迷名牌,就要持名牌戒。沉迷賭博,就要持賭戒。沒有沉迷,就什麽戒都不用持,對所有戒體,心存恭敬和警惕便是,這就是自性戒。

一切佛法不離自心自性,離心性說法和演法,就是外道。縱然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戒和律,內容繁多,但是目的無非規範身心行為,破執離相,做到心無所住而回復本初的清淨心去明心見性,成就佛道而已,故此這裡就不擬分類解釋了,有心人可以翻閲律藏經文,開卷有益。總而言之,持戒的法則和原理應該不離上述內容,如法行持定能破盡諸執,使人心回復清淨。

3.《忍辱波羅蜜多》(Kṣānti pāramitā)

忍辱又稱為安忍,大致分為兩種。一者稱為生忍,是指得到人家恭敬和供養時,不應傲慢自恃,自以為尊;遭遇怨親誣衊、誹謗、瞋罵或傷害時,不應生起瞋恨心。二者稱為法忍,是指當天氣變化,遭遇寒熱風雨或饑渴等逆緣的時候,都可以做到能安能忍,不應生起厭惡心或不耐煩。因此,忍辱,其實就是對觸犯自心觀念底線的忍耐力和承受力的訓練,也可以説是破執心的訓練。

不明諸法實相,內心對諸法仍然有執,心有去處,忍耐力是總有極限的,猶如氣球充氣至極限就會爆破一樣。然而,如果持戒精進得力,又能通過四念住的內證功夫證實諸法實相確實是無生如幻究竟空,便能安忍無生,不再為執心再動情緒,那麽,忍耐力和承受力就會逐漸大大提升,終至修成無量之忍。然而,忍辱波羅蜜多是否能徹底成就,關鍵還得靠無私的願力和大悲心。有願力就會時刻提醒自己不要中途而廢,有大悲心就會推己及人,憐憫對方的無明妄作終將致苦,故而以平等心付出無限量的包容和寬恕,甚至為對方示導見性,將矛盾化解於無形。

這樣一來,忍辱就不成為忍辱,心無去處,這樣才是離生滅的忍辱。

4.《精進波羅蜜多》(Vīrya pāramitā)

離生滅的精進,即是心無去處的精誠和努力盡心,但是內心卻不存在因為求成就而去精進的想法,盡心做事就像是本時空的一些物理規律,是事之必然和理之必然,其情況就像一部機械的全部零件,只要開關一打開,所有零件都會盡全力發揮各自的功能,不會有各自的私心去考慮是否配合或配合多少力量一樣。如果將這個原理套用在修行之上,或許可以這樣總結: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對修行有利的言論、行為和事情,應該隨緣隨力理性地盡心去講去做;對修行無助益和違背修行心法的言論和行為都應該如持戒一樣,一概不講不做。

精進包括身精進與心精進,即是有想法(即心)就有行為(即身)的實行,參悟和明白多少就實踐多少,不會拖泥帶水和疏懶,亦不會光説不練。故此,精進波羅蜜多除了精進修持其餘五度外,還要精進行持一切善法、勤斷惡根,對治疏懶懈怠,破除一切執心等等。有這樣的精進心,不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必然會有所得益和獲得相應的成就。縱或因為客觀的業力障礙而不能成就極果,但心的清淨度必然會大大進步,而修行所積累的功德資糧將會是行者進入淨土法界的有效保證。

5.《禪定波羅蜜多》(Dhyāna pāramitā)

Dhyāna 音譯成禪那,意譯成禪定或靜慮。世人對禪定有許多誤解,以為禪定就是打坐的功夫。其實禪定,是説一點心靈於一切處,一切時,不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中,不論獨處或與人互動,都能於相而能離相、於境能無住無攀緣、動念而能心無去處和無滯留,安住本然清淨的狀態。是一個生活在平常社區、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圈子、懂得理性應對事情的平常活人而不是一個特立獨行、行為孤僻怪異、終日刻意離群獨處的怪人。禪定由離生滅、無住相的智慧和降伏執心、捨離欲貪而得,並非由鎖心求寂而得。前者是真禪,後者是枯禪。

面對一切境相,自心安忍對諸法實相的理解,不起妄念攀緣,不起貪瞋癡心,心無所住,亦無去處,即相而能離相,稱為禪;能離相,內心即不生亂,不生亂即是能定。能禪故能定,故稱禪定。這種定是活活潑潑的,不論是動態還是靜態,自心皆能體現出這種離相的定,稱為大定。大定,沒有出定或入定,這純粹是自心明白諸法實相後安住覺醒而不再沉迷諸相的一種智慧狀態而已,明白了就明白了,不會突然失憶或忘記了,所以這種大定是沒有出定或入定的,只有個人的意願是願意繼續沉迷還是覺醒而已。

明白了上述的道理,禪定波羅蜜多的行持方法就簡單了,只要於一切處,一切時,面對一切境事,處理任何事,皆能安住對諸法實相的理解,做到念念保持覺醒,念念離相,妄念不起,心無去處即是。

6.《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 Prajñā,音譯是般若,意譯是智慧。離生滅的智慧,換言之,這是針對自心思維的一種調整。行為由自心智慧所主導,有那樣的觀念和理解就有那樣的想法,有那樣的想法就會有那樣的言論和行為。佛法的修行,從入門築基到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果,皆由般若波羅蜜多一以貫之。因此,般若波羅蜜多可以説是佛法修行的重點。

這種智慧的重點在於離生滅、無有去處、無有住處、不執中邊、不否定善惡錯對而不執善惡錯對、安住中道而不執已安住中道、真理事實直指而無扭曲隱藏、運用般若波羅蜜多而不執般若波羅蜜多、建立一切法而不執一切法、不取不捨一切法而不執一切法、用一切法而不執一切之用、説一切佛法而不執有佛法可説、度一切眾生而不執有眾生可度、於相而能無貪著沉溺、動念而不執念之成敗得失、於善惡諸境而無滯留、於記憶而不執於一切記憶、於觀念而不執任何觀念、不滯留過去之事、不攀緣未來之事、不沉迷當下之事、處理事情而無個人之私利去處、回應問題而無個人取向之成分、修六度萬行而不執有六度萬行可修、成就六度萬行而不執已有所成就、已破執而不執已破執、盡離一切相而不執已離一切相、成就一切法而不執已成就、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而不執有無上正等正覺可成、已破我執而不執有我可破。總的來説,就是安忍無生,於一切處、一切時、經歷一切事,不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事來則應,事過則空,隨緣來盡心,盡心後隨緣,不攀緣成敗得失、無個人私利去處、無人我之執、無滯無染於境相、心中毫無罣礙,空空蕩蕩,怡然自在便是。至於般若波羅蜜多的高深運用,例如怎樣行雲流水,不滯留於前言,怎樣指東應西,不滯留於人家的問題而作回應的技巧等等,或許留待日後專題再作詳述。

人生的經歷是宿世所種諸因所感召來的果報,而果報是由人事互動而來。因此,人的一生,實際上就是與人互動。所謂了斷因果,實際上就是與人了斷因果。執著因就會有果,不執著於因自然就無果。運用般若波羅蜜多心法處世,由於今生不執所作之因,亦不執所召之果,故此,只要今生做到徹底心空無物,無有滯留,即是再無輪迴之因,自然就沒有再次輪迴的果了。只要修行得力,定功成就,大概解脫輪迴就有所憑據了。

「般若波羅蜜多」是修行入門的關鍵、是成就佛道的關鍵、是了斷因果的關鍵,是成就無量功德的關鍵、是成就諸佛境界的關鍵、是成己成人的關鍵、是解脫諸苦的關鍵、是解脫輪迴的關鍵、真實不虛。故説地藏菩薩心咒曰:

Oṃ hita cintā maṇi svāhā.

(意譯:唵,饒益有情,如意,寶珠,祝福。)

普通話拼音:『哦~母,嘿搭金搭~嘛匿梭哇~哈~。』

(注:空心合掌唸誦。~代表長音比其它音長三倍左右。小“母”字不發音,只代表把嘴唇閉合。“匿”字發音必需反舌,舌尖牴著上顎發出。“梭哇”兩字是連讀,梭發音短一半即可。)(注:以上拼音只能説是近似,一切發音應以正式梵文發音作凖。)

茲節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內一些重要經文供大家參考如下:

舍利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知如是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由方便善巧故,能滿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知,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佈施波羅蜜多,了達一切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不可得,如是佈施方便善巧,能滿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淨戒波羅蜜多,了達一切犯、無犯相皆不可得,如是淨戒方便善巧,能滿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佈施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安忍波羅蜜多,了達一切動、不動相皆不可得,如是安忍方便善巧,能滿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佈施、淨戒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精進波羅蜜多,了達一切身心勤、怠皆不可得,如是精進方便善巧,能滿精進、靜慮、般若、佈施、淨戒、安忍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靜慮波羅蜜多,了達一切有味、無味皆不可得,如是靜慮方便善巧,能滿靜慮、般若、佈施、淨戒、安忍、精進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了達諸法若性、若相皆不可得,如是般若方便善巧,能滿般若、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波羅蜜多。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得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功德,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能遍到有為、無為諸法彼岸,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窮過去、未來、現在諸法真如、法界、法性、無生、實際,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與一切聲聞、獨覺而為導首,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與諸佛為親侍者,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與諸佛為內眷屬,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得世世具大眷屬,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與菩薩常為眷屬,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淨身器堪受世間供養恭敬,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永摧伏諸慳貪心,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永不起諸犯戒心,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永除去諸忿恚心,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永棄舍諸懈怠心,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永靜息諸散亂心,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永遠離諸惡慧心,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普安立一切有情于施性福業事、戒性福業事、修性福業事、供侍福業事、有依福業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所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以天眼普見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以天耳普聞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說正法,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如實知十方各如殑伽沙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心心所法,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於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一佛所聽聞正法常無懈廢,隨所聞法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忘失,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見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世界種種佛土,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於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所說一切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譬喻、論議,諸聲聞等若聞不聞,皆能通達甚深義趣,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於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所說法門,自能受持、讀誦、通利、善解義趣、為他廣說,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於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所說法門,自能如實如說修行,亦能方便勸他如實如說修行,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於十方殑伽沙等幽冥世界,及於一一世界中間日月等光所不照處為作光明,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於十方殑伽沙等愚闇世界,其中有情邪見熾盛,不信惡行,不信妙行,不信惡行妙行異熟,不信前世,不信後世,不信苦諦,不信集諦,不信滅諦,不通道諦,不信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等行能獲世間、出世間果,不聞佛名、法名、僧名,方便開化令起正見,聞三寶名歡喜信受,舍諸惡行修諸妙行,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盲者能視,聾者能聽,瘂者能言,狂者得念,亂者得定,貧者得富,露者得衣,饑者得食,渴者得飲,病者得除愈,醜者得端嚴,形殘者得具足,根缺者得圓滿,迷悶者得醒悟,疲頓者得安泰,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慈心相向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如友如親不相違害,輾轉為作利益安樂,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在惡趣者皆脫惡趣來生善趣,在善趣者常居善趣不墮惡趣,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習惡業者皆修善業常無厭倦,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諸犯戒者皆住戒蘊,諸散亂者皆住定蘊,諸愚癡者皆住慧蘊,未得解脫者皆住解脫蘊,未得解脫知見者皆住解脫知見蘊,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未見諦者令得見諦,住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令證得阿羅漢果,或令證得獨覺菩提,或令證得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學諸佛殊勝威儀,令諸有情觀之無厭,息一切惡生一切善,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如象王視,為眾說法容止肅然?』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身、語、意業皆悉清淨隨智慧行?』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足不履地如四指量自在而行?』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梵會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無繁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及諸龍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導從圍繞詣菩提樹?』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四大王眾天,乃至色究竟天及諸龍神,於菩提樹下以寶衣為座?』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菩提樹下結跏趺坐,以眾妙相所莊嚴手而撫大地,令彼地神並諸眷屬俱時踴現為作證明?』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坐菩提樹降伏眾魔,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證得無上正等覺已,隨地方所行住坐臥悉為金剛?』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舍國位,出家之日即成無上正等菩提,還於是日轉妙法輪,即令無量無數有情,遠塵離垢生淨法眼;復令無量無數有情,永盡諸漏心慧解脫;亦令無量無數有情,皆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上正等菩提,無量無數聲聞、菩薩為弟子眾,一說法時無量無數諸有情類,不起於座同時證得阿羅漢果;無量無數諸有情類,不起於座同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壽量無盡,身有無量無邊光明,相好莊嚴觀者無厭,行時雖有千葉蓮花,自然湧現每承其足,而令地上現千輻輪,舉步經行大地震動,然不擾惱地居有情,欲回顧時舉身皆轉,足之所履盡金剛際,如車輪量地亦隨轉?』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舉身支節皆放無量無數光明,遍照十方無邊世界,隨所照處為諸有情作大饒益?』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我佛土中無有一切貪欲、瞋恚、愚癡等名,亦不聞有地獄、傍生、鬼界惡趣?』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我佛土中諸有情類成就妙慧如餘佛土,每作念言:佈施、調伏、安忍、勇進、寂靜、諦觀,離諸放逸勤修梵行,於諸有情慈、悲、喜、舍,不相惱觸,豈不善哉?』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我佛土中諸有情類成就種種殊勝功德,餘佛土中諸佛菩薩鹹共稱讚?』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化事既周般涅盤後,正法無有滅盡之期,常為有情作饒益事?』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十方各如殑伽沙界諸有情類,聞我名者必得無上正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欲得此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稀有功德,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總結》以上所說的四聖諦、四念住、四無量心、六度波羅蜜多等,可以説是任何學佛人都必需修學的內容,不懂這些內容而能解脫諸苦,乃至成就無上菩提,無有是處!概括而言,上述各項內容無非是日常降心和住心的方法,亦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的運用。既稱無漏,必然是離生滅的戒定慧,必然是以波羅蜜多為基礎的戒定慧,而不是不具備波羅蜜多內涵的凡戒凡定凡慧,而降心必然是降心波羅蜜多,而住心亦必然是住心波羅蜜多了。

修此法門必需有化他的願力,有願力才有支柱,才能成就最圓滿的佛果。因此,行者無妨效法地藏菩薩的願力起誓,願將一切罪苦眾生安置於菩提道場,解脫諸苦,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至於日常生活需注意的事項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可以參考《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內容。但是有一點必需注意的,那是切不可誤解經文,將地藏菩薩當作是賜福的神,更不要將菩薩當成自己的偶像,而是應該按上述的方法修行,開顯自性等同地藏菩薩的佛智,於自己法身建立無量功德,自度化他。能夠安住這樣的理解去修此法門,經文所説的果報自然一一成就和應驗。

或許有人會覺得上述的修行法太過複雜,今生目標只是往生佛國淨土而已。那麽,請體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幾句話的深意,盡力修持四無量心。做任何事都必需平等無私,不求回報。本着慈悲心,推己及人,不傷害眾生,不取人便宜,不貪不瞋不癡,有能力就隨緣樂助,廣行佈施供養;無能力就攝心唸誦一佛或一菩薩梵音名號。久久持行,人心亦會逐漸回復清淨和生起定力。淨土者,佛的清淨智慧願心所安住的三昧法界而已,遍佈虛空。心清淨則隨所住處恆安樂,故此以清淨心念佛求生淨土,不行一步,彈指即到。

地藏法門入門,暫時就寫到這裡,此法門內一切文字,皆由真心,不存虛假,依此修行,必將成就無量功德和無量福德,解脫諸苦,究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有緣得此法門者珍而重之,不要錯失機遇,虛耗光陰,精進修行,自證而後化他,普度無邊,他日共赴龍華盛會,svāhā。

 

簡介:本文是《地藏法門》 第一集至第三集的合輯,從《地藏菩薩本願經》出發,闡述佛法修行的心法次第。     

 

Namo bhagavate vairocanāya tathāgatāya

(那摩帕葛瓦帝外若雜那~丫答他~葛打~丫)皈命世尊外若雜那如來(即毘盧遮那佛)

Namo bhagavate Śākyamuniya tathāgatāya

(那摩帕葛瓦帝莎~給丫穆匿丫答他~葛打~丫)皈命世尊釋迦牟尼如來

Nama ārya kṣiti-garbha bodhi-sattvāya, mahā sattvāya.

(那摩阿~惹丫斥地葛惹怕博替薩埵哇~丫瑪哈~薩埵哇~丫)皈命至聖地藏菩薩摩訶薩

此法門稱為地藏本願,源自《地藏菩薩本願經》和參考《地藏十輪經》。依之修持可得七種利益:一者、速超聖地,二者、惡業消滅,三者、諸佛護臨,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長本力,六者、宿命皆通,七者、畢竟成佛。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世尊金口所說,即是如來經教。根據經文記載,地藏菩薩從久遠劫以前曾許下各種宏願:『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自今日後,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等正覺。』、『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歸納以上各願,目標意義是一致的,可以清晰明確肯定地藏菩薩的願力是完全出自平等無私的大慈大悲,沒有個人生死和任何利益的考慮,亦不存在死後往生淨土的貪求。地藏菩薩歷劫勤苦,於六道中化身無量,行於救度,願力未曾或竭,故得釋迦牟尼世尊鄭重讚歎,複得世尊囑咐在彌勒菩薩下生成佛前,協助世尊度盡罪苦眾生脫離苦趣,蒙佛授記。

地藏經的經文記載了世尊對地藏菩薩行為的讚歎,從參與集會的諸佛菩薩天龍鬼神等的人數、世人唸誦地藏菩薩名號、供養和瞻禮畫像等亦能消業生天享福的成效,說明了如此願行所得的殊勝成效。因此,欲修地藏法門就應該對地藏菩薩的行為深入分析和實踐。

經文內有大量內容記載了世尊、地藏菩薩、鬼王、閻羅天子、地天等一而再地勸說世人常行佈施供養,則罪業可消,死者生天,生者增福,護法日夕護持。因此,修此法門必然是少不了要佈施供養。

地藏菩薩大概地講說了地獄名號和刑罰,並且亦說明了獲刑的原因和相應的惡心。故此,欲要不落地獄之報,降伏惡心和持戒自不可少。

地獄罪人得地藏菩薩救度得脫苦趣,可惜根性下劣,惡性難馴,故而旋出旋入。可是地藏菩薩卻依然循循善誘,而且歷劫勤苦,久遠以來毫無退志,可見忍辱功夫不可思議。因此,修此法門,必修忍辱。

眾生動念皆罪,久遠以來三毒不息,在未來佛下生前,眾生淪落苦趣之事必然難免。地藏菩薩受世尊囑咐要度盡罪人脫苦,工作繁重,若無精進心必難克竟全功,故此精進意志必不可少。

凡夫轉入輪迴、墮落惡趣皆因無明作祟,以幻為實,認假作真,私心自用。因此,要能像地藏菩薩於六道中,示現不同身相,應機為不同眾生說法,幫助罪苦眾生解脫輪迴擺脫苦趣,就必須為其破無明。要能為罪人破無明,棄假從真,了斷因果,自己就必須圓融佛法的般若,否則只是一番空談而已。因此,佛法的般若是必修的項目。

要人信服,必需以身作則,自心不正如何能夠正人?自心地獄眾生未度盡,如何能度盡地獄罪苦眾生?地藏菩薩智慧的圓融,能入不同之三昧大定,歷劫於三界六道中度人無數,可見其非但已經自證,並且還能安忍,可見其禪定功夫之不可思議。因此,禪定功夫實為必修。

地藏菩薩歷劫勤苦,度人無量,非為私利,純為無我之行,無相的大悲。再者,地藏經經文內亦有記載,常行佈施而能將功德回向法界有情而不是自己享受就能畢竟成佛,可見佛世尊是勸說世人修行要學習無我和大悲。

綜合以上各項修行的要求,那就是佈施、忍辱、持戒、精進、般若、禪定、無我和大悲。前六項即六度波羅蜜多,是降心法和住心法,後兩項是降心和住心的結果。世人若能修六度波羅蜜多而成就無我大悲,所謂滅罪生天,乃至成就梵王、帝釋、轉輪王果位,甚至成佛,那是理所當然了。如果世人修持地藏法門,又能於世間履行與地藏菩薩相同的願行,那麼其人就是地藏菩薩的分身,是人道具有肉身的地藏菩薩了。

然而,由於地藏菩薩的願行成就了如此不可思議的成效和功德,獲得世尊的讚歎,並且勸人只要供養和皈依地藏菩薩,甚至念誦名號,繪畫形像,用木石金屬造像、瞻禮形像都會獲福無量,畢竟成佛。由於如是我聞的中文經文確實是這樣記載,是如此的簡單直接,故此,世人就不深究經文的涵義,不知修持六度波羅蜜多成就無我大悲,只紛紛造像膜拜,以香花果品供養菩薩,各自求福去了。

然而,以香花果品玩具衣服飲食供養菩薩的畫像或造像,瞻禮菩薩畫像或造像就可以獲福無量,滅罪生天嗎?既然經文是這樣記載,誰也不敢否定。但是,如果大家細心思考一下,購買供養物無非花錢,瞻禮是不花錢的動作,換言之,花錢就可贖罪,免除刑責,甚至不花錢的膜拜都可以獲福生天,若然以世間法而論,這與罪犯賄賂和奉承貪官污吏有何分別?合理嗎?若然以佛法而論,說法不離自心自性才是正法,心外求佛稱為外道,這樣不講究自心凈化的花錢和膜拜正正就是外求佛道,如何能成就無量功德,究竟成佛呢?因此,我們只能說是世人誤解了皈依和瞻禮的真實意義而已。不過,如果一個人雖然生平犯下眾罪,但由於其人能夠經常瞻禮地藏菩薩,臨終時是否必然獲得地藏菩薩接引生天,誰也不能為地藏菩薩作答是與不是。故此,依教奉行總比不行為好。況且,如果心中真有地藏菩薩,大概亦可以監督自己少作惡業。

皈依,皈同歸,是歸向的意思;依是依止的意思。歸向依止什麼呢?歸向依止自性的這個佛性佛智慧,稱為自皈依。跟隨法師或善知識學佛不叫皈依,只能稱為拜師。佛性佛智人人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地藏菩薩這個佛性佛智,世人自性亦本自具足,只是自己不懂得開顯或不認識而已。佛經是記載如來教法的經典,因此,經文又稱為化身佛,是世尊如來對後世凡夫修行成佛的開示和指引,故此稱為如來經教。

大家應該知道,以地藏菩薩的神通廣大,功德無量,一切具足,根本就不需要凡夫的供養。然而,地藏經經文記載,世尊卻勸人供養和皈依地藏菩薩,這不是很奇怪嗎?如果大家明白上面說的自皈依,開顯佛性佛智的道理,自然不再疑惑,世尊是勸人皈依地藏菩薩,即是勸人以地藏菩薩為榜樣,以行持六度波羅蜜多和履行地藏菩薩相同願力的方法去開顯等同地藏菩薩的佛性和佛智!所謂佈施供養地藏菩薩,就是修持佈施去供養自性的地藏菩薩;所謂皈依地藏菩薩,就是念念不離地藏菩薩這個佛性,最終成就無我和大悲,畢竟成佛!

墮入地獄的根由是人心犯了貪瞋,常言道要徹底解決問題就既要治標,亦要治本。因此,若然人心凈化,止息貪瞋,惡趣路上自然再無人行,地獄自然就有能空的一天。故此,地藏菩薩教諸罪人,一旦脫苦,日後都應該互相轉告,勸其他人切勿輕涉惡道。這段記載,對清空地獄既有實質意義,亦反映了地藏菩薩勸人以平等心,推己及人的道理體現佛法的平等和大悲。

總結上述對地藏經經文的分析,修持地藏法門,就是行持六度波羅蜜多和履行與地藏菩薩相同的願力。簡單而言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推己及人,平等無我,無私奉獻。然而,聽過六度波羅蜜多、諸惡莫作等等名詞的人應該不少,可是,能夠如實瞭解法理而行持的人或許不會太多。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波羅蜜多四個字!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推己及人,平等無我,無私奉獻等等準則,如果都是為了求福滅罪或求成佛而作,那就大大違背了波羅蜜多的般若教法了。波羅蜜多是梵文(pāramitā)的拼音,意譯是到彼岸或離生滅。到彼岸或離生滅是什麼意思呢?人心沉迷個人欲樂覺受而起貪求,心緒隨欲望的失敗而愁煩,隨滿足而歡樂,心緒如此起伏不休,形成眾苦,於六道之中輪迴不息,這就是生滅,即是此岸。人心止息欲貪,無成敗得失之事擾亂心緒,常清常淨,因停果了,出脫輪迴,這就是離生滅,稱為到彼岸。因此,修行如果帶著求心而行,那是永遠無法走出迷陣啊!

地藏經經文記載分明,世人如能奉行佈施,可以獲福無量,甚至獲得梵王、帝釋甚至轉輪王的身份,可是,如果能夠將功德迴向法界有情,那就畢竟成佛。這個功德迴向法界有情,就是平等無私無我無相無貪無求啊!因為平等無私無我無相無貪無求,自然煩惱不生,離於生滅,頓登彼岸!

為了讓大家能夠掌握如法的修持方法,下面將會詳細解釋修持的原理、日常行持的方式和地藏菩薩唸誦法門。

要度人脫苦,必須先能自度。眾生造罪,皆因貪欲。貪欲是人心執著六根所帶來的覺受而起,做罪是執著個人的覺受(即是我執),損人利己而起。換言之,那就是人心生起貪欲,在無法滿足個人覺受時,內心產生痛苦或煩惱,於是不理他人的覺受,在堅決要滿足個人欲望前題下,做出損人利己的行為,這就稱為犯罪。因此,要解決犯罪的問題,首先就要從化解貪欲著手。既然貪欲是由六根所帶來的覺受而起,首先便要對覺受的實相有所認識,而佛法針對貪欲致苦的解脫法門,必然不離釋迦牟尼世尊初轉法輪所說的四聖諦(catvāri

ārya satyāni)原理的解悟、實踐和運用。換言之,地藏菩薩久遠劫以來救度無量眾生的方法縱然不盡相同,但其度脫罪苦眾生離苦的原理亦無例外,必然不離四聖諦。因此,欲修地藏法門,必須先修學四聖諦。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先說說佛法四聖諦的緣起如下:

世間一般說法,佛法源自於印度,然而,根據近代考古學家嚴謹的考證,佛法確切的發源地應該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尼泊爾地區。那時候的尼泊爾是屬於華夏神農族的居住地,換言之,即是中國的領土了。所以,本劫的佛陀釋迦牟尼是當時的中國人而不是印度人。不過,釋迦牟尼成道和日常傳道的地方是在印度地區,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真相隨著時間的流逝,由於人為的因素會逐漸被遺忘或扭曲,故此以上資料的凖確性已經無法確定,姑且説出來供讀者參考而已。研究佛學,目的無非學以致用,利益人類,使大眾皆能離苦得樂,徹底覺醒,世界因此而走向和諧與大同。故此,研究重點應該集中在佛法的原理和實踐之上,而不在爭論佛陀是那個地方的人。

傳統的說法,釋迦牟尼佛陀的前身是淨飯國太子悉達多,因為要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故此離開皇宮,出外求道。經過六年的苦行,悉達多雖然學習了許多法門,但是依然無法解決重點的問題。最後,他在尼連河畔菩提樹下靜思,發誓若不悟道決不下座。終於在七天的靜坐之中,他先恢復了天眼通,繼而恢復了宿命通而悟道證道。佛陀下座之後,想起一路追隨自己的阿若、憍陳如等五人,於是就前往鹿野苑為彼等開示覺道,講説四聖諦,歷史上稱這段歷史為初轉法輪,亦是本劫最原始的佛法。

記載佛陀應機示導的經文有三藏十二部,歷代修行人的論著就更是汗牛充棟了。那麽,學習佛法應該從那裡開始,次第又是如何呢?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萬丈高樓皆由一個根基。因此,學習佛法,都應該從佛陀初轉法輪的四聖諦入手,以佛陀臨終前的囑咐,後世學人都應該以四念住作為趣向涅槃和解脫輪迴苦的唯一手段。

根據四聖諦的教導,煩惱痛苦之源無非貪欲,是執著身心的覺受不肯放下而已,只要願意放下執著,捨離貪欲,自然就可以將煩惱痛苦止息。因此,學習修行,首先就是要反觀自心,認識自心的執著,然後針對性地逐樣予以設法對治,破除執心,捨離貪欲。這功夫是完全由自心決定,佛菩薩只能給予指引和鼓勵,但卻無法代凡夫離欲捨執。因此,只要有誠意和決心,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有生之年破盡一切執著和貪欲,成功契入涅槃的境界,解脫輪迴之苦。

解脫輪迴諸苦的手段只是放下執著,捨離貪欲而已,這並不是什麽複雜的事。然而,色身所帶來的覺受卻往往會驅使人心明知故犯,一旦失控就會做下種種善惡之業,在因果循環的規律下,今生及來世就要承受不同的善惡果報,始終無法一了百了,解脫輪迴。因此,解決色身的覺受,很自然便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如果沒有色身,由色身覺受引發的欲望就不會出現,人心或許就會少了許多煩惱。然而,色身是人心寄居在人道的載體,覺受必然是無法避免的。既然無法避免,那就唯有從產生覺受的成因著手,這才是治本。如果不想有煩惱就不要有貪欲,或許有人會問,人生在世,衣食住行都要錢,若然百物騰貴,生活費就更高了。謀生困難已經是一個煩惱了,根本就説不上貪,難道連謀生這個想法都是貪欲,都應該捨離嗎?這個理論不是很不符現實,不設實際嗎?

煩惱皆因貪欲,因此,凡是貪欲都應該捨離,否則煩惱永遠無法止息。不過,要弄清楚是捨離對色身覺受的貪著,還是捨離對內心觀念的貪著,或者同時對兩者的貪著。本來足夠卻因迷戀覺受而起攀緣多得的利己想法,這是貪,應該捨離。為了利己的目的而執著某些觀念,這也是貪,也應該捨離。若然以這樣的捨離準則和要求,上述謀生困難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盡心工作以謀生計不是貪而是盡責,執著謀生的成敗得失才是貪,這是觀念的貪,因為成敗得失是因果,是共業,有自己能盡心的地方,亦有自己無法盡心的地方,亦有由他人決定是否盡心的地方,應該隨緣面對自己的果報而不是貪求預期的果報,這就是觀念上的執。這樣一來,要捨離只是成敗得失的觀念,而不是盡責謀生,隨緣去盡心,盡心後隨緣,沒有攀緣和成敗得失的貪求,這不就很理性嗎?沒有期望自然就沒有失望,煩腦苦自然就不會産生了。

然而,捨離說來容易,當覺受出現時,卻往往是欲捨難捨。誰難捨呢?是心啊!怎樣才能令自己甘心情願去捨離呢?那就是要明白覺受的實相是否值得執著和繼續執著的後果!為了要明白覺受的實相,乃至諸法的實相,是否值得世人牢牢執著,甚至不惜犯罪去滿足貪欲,佛法教導行者可以通過參悟和分析,和對身心的深入觀察,去證實一切法都是無法常現、執著皆會致苦、沒有自性、究竟空無所得的共性(即是無常、苦、空、無我)。一旦悟得和證得實相,人心就會自我調整過去的觀念,逐漸變得理智而不願意再做愚昧的事。因此,許多執心就會不需動念捨離而自然不執了。對於一些特別執著的覺受,出現了猶如上癮一般,明知不理智,可是強烈的感覺卻使人無法於一時之間完全放下的情況,那時就必需採用非常手段進行對執心的降伏,按照佛陀的教導,應該以波羅提木叉(即是別解脫戒)為依歸,運用持戒的方式以降伏頑劣的執心而達致捨離。

人道世間各國的法律與佛法的戒律,在本質和意義上是完全不同的。各國的法律是針對侵犯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而有,觸犯則稱為罪行。佛法的戒

Śīla)是針對自心覺受,捨執離欲而有。而律(Vinaya)則是應機應緣應時應地而施設,藉以規範四眾行住坐臥四大威儀而有,故此,觸犯戒律只是縱欲而未必一定牴觸國家的法律。

或問戒體繁多,是否全部都要持守呢?若無諸執,自無諸戒。持戒的意義無非是捨離貪欲,破除非要滿足不可的執心,然後回復平常心而已。戒體是過去諸佛修行的寶貴經驗,就像鏡子一樣,可以照見自己內心的執著,有執則戒之,無執則警之,只供參考,不應為法所綁。由於一切執著皆為一個自我覺受而執,而一切罪業亦由此而生,因此,如果記不住那麽繁複的戒條,簡單來説,不論行住坐臥只要內心生起任何利己的想法甚至準備付諸實行時,馬上就要提起覺心,停止這樣的念頭和行為,若能採用佛法中道般若的思維去處理問題,行之日久,覺心就會越來越靈敏,本然的清淨心就會慢慢得以回復。

或許又有人會問,今生自己內心執什麽,貪什麽都應該可以通過自我反省而知道。但從無量劫以來,心靈深處到底還有什麽執著,怎樣才能知道而藉今生的修行而徹底全部捨離呢?這要通過靜坐內觀,運用智慧觀照的方法,觀破內外五蘊的實相而捨離之,亦即是心經經文內所説「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功夫。這個功夫怎樣做呢?要做這個功夫,首先必需學習般若波羅蜜多。

通過如上所述的參悟、智慧觀照和持戒,過去的許多煩惱應該可以逐漸止息。然而,一日未到壽終,世人依然要繼續面對果報。當果報來臨必需作出回應的時候,如果回應的方式不作調整,依舊採用過去觀念思考並處理,方法一旦存私,心有去處,即是我執,即是又生貪欲,煩惱必將從此又生,因果循環,永無休止。因此,日常行住坐臥時的住心和思維方式就不得不注意。住心方法,可以採納四聖諦裡面的道諦,即四念住、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三十七菩提分,或六度波羅蜜多。至於思維方式,為了杜絕貪欲所致的因果不息,學人都應該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做到心無去處,安忍無生,空盡諸相,自然一了百了。

捨離貪欲是離苦的重點,因此,捨離的技巧必需弄清楚。由於不懂般若波羅蜜多,許多修行人在捨離貪欲的時候,捨離這一邊,卻不覺執著了另一邊,導致始終無法獲得正定而契涅槃。需知追求欲樂固然是貪欲,但是追求離苦得樂也是一種貪欲啊!因此,這個貪欲亦應該捨離。這樣,自心才能回復到本初毫無罣礙的狀態而真實契入涅槃境界。行者若能如法按照如上的方式精進修行,對所有貪欲予以捨離和一切的執心都能放下,大致應該可以做到捨念清淨,做到捨無可捨,梵行已立而契入涅槃境界,證阿羅漢果,解脫輪迴。這樣的修行方法,簡單容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必到彼岸。若然説難,只是不願放下執著和貪欲,無決心和懶惰而已!捨念清淨則心清淨,心清淨則佛土淨,隨所住處恆安樂,即心已在淨土出生,何用求東求西,心外求佛?

般若波羅蜜多,是空盡諸相、捨離技巧的深化和圓通運用。若能將這般若心法貫串運用在日常行住坐臥的生活互動或獨處時的靜坐內觀之中,非但可以做到捨無可捨,捨念清淨的境界,還可以即生了斷一切因果,成就五佛五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即獲得密法所謂金剛界的成就。

人道生死,凡聖平等,就算佛陀乃至歷代祖師亦無一例外。常言道:『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道的一生,任你富有四海、權傾天下,或是家徒四壁、三餐不繼,可是,各人一生所得到的只是一場如夢如幻的經歷,壽終之時能夠帶走的只是一場記憶而已。經歷是能見的現象,記憶是無形的訊息,不論是現象還是訊息,實相依然是究竟空,無有所得的。不過,經歷可以為世人帶來心靈的快樂和痛苦,也可以磨練世人的意志和毅力,亦可以增益世人的智慧和潛能。至於記憶,懂得運用記憶,可以離苦得樂,自主未來;不懂得運用記憶,只會沉淪苦海,輪迴不息。因此,人生雖然是一場夢幻,但卻並非毫無意義的。故此決不可糊塗來,糊塗去,做一個徹徹底底的糊塗蟲!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不懂修行,只能隨業流轉於六道,受無盡生死之苦;若懂修行,則可以離苦得樂,永脫輪迴,返本還原。未來苦之與樂,皆由自心主宰,讀者諸君,隨緣理智擇路便是。

關於日常住心法的三十七菩提分的詳細內容和修法,學人都可以從佛經中獲得確實資料,由於各菩提分其實皆由一般若波羅蜜多心法貫串,明其本則不愁其末,故此就不擬在這裡逐項解說了。然而,由於六度波羅蜜多既是成就地藏法門的關鍵,亦是從地獄脫苦的眾生不再重蹈覆轍的關鍵,因此不得不逐項講解如下。

六度波羅蜜多,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項修法。採納此六項指引而衍生的一切言行稱為六度萬行,是修行離迷入覺的重要內容。六度皆冠以「波羅蜜多」四字連接,到底是什麽意義,必需先瞭解清楚其含義才能行之有效,不致白費功夫。

有翻譯者喜歡將波羅蜜多寫成波羅蜜,少了一個「多」字,大概是為了方便記憶,但梵文原字都是 pāramitā。因此,不必為了一個字而爭論。波羅蜜多(pāramitā),字義是到彼岸的意思。此岸有生滅,彼岸離生滅。有生滅即有生有死,旋得旋失,煩惱不斷;離生滅則了生死,永離諸苦,涅槃常樂。換言之,修持六度的成敗,關鍵就是波羅蜜多。

怎樣做才是波羅蜜多呢?心無去處!什麽是去處?處事除了真理可以直指之外,均應以平等無私和不偏不倚為準則,若然帶上個人的利益或意願或認為或取向的想法和言行即是有去處,即是在此岸,反之即是彼岸,即是無去處,即是中道。然而,執著捨離此岸固然是執,欲求誕登彼岸,當然也是執。因此,真正的中道是既不執著此岸,亦不執著彼岸,甚至連中道都不執,那樣才是真正無執無去處的中道,一點心靈,才能回復本然清淨的如如狀態,見自本性。若然念念皆能做到中道,即是心無去處,無去處自然無煩惱,亦無作因。無作因自然不會有果,終身持行不退,久久純熟,自能盡斷一切輪迴之因。沒有輪迴之因,自無再入輪迴之果,故能究竟涅槃。三世諸佛皆明此理,於是自證後而行化他,功德無量,故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波羅蜜多貫穿三十七道菩提分及一切佛法,從築基入門乃至成就無上瑜珈大圓滿佛果,皆由此理。故此,六度萬行亦不能背離此理,茲詳細解說如下:

解說波羅蜜多前,必需先明白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等四無量心,然後真心發此四無量心的大願,並且能切實行持,就算不懂六度波羅蜜多,大概亦能做到無我清淨,功德無量,成就日後證道資糧。地藏菩薩左手托著一個小盒子,盒中安放著一顆如意寶珠(cintā maṇi)。地獄昏暗,但見強烈淺藍色珠光顯現,罪苦眾生即知地藏菩薩降臨,救度在即,人人尊重,個個虔誠。這如意寶珠能除一切暗昧,能滿眾生所有願求,是行者無相般若、願力和利益無量眾生所化成的法器。世人見佛頂禮,必須空心合掌,為什麼呢?佛説掌心空代表心要空,心空行四無量則如意寶珠在其中矣!所謂心空,即是自心安住對諸法實相(無常、苦、空、無我)的理解,觀待一切法的實相都是平等無異的,唯心所現,究竟如幻,故能放下各種心執,能捨離各種貪欲,既不拒絕一切法,亦不執取一切法,取捨隨緣,心無去處,始終如如。故此,修此地藏法門,四無量心是必修的項目。

慈悲喜捨皆稱為大,這個大字,梵文是 mahā,音譯為摩訶。這種大是無法用任何度量衡單位去界定其體積的偉大和週遍,只能用虛空來比擬。宇宙萬物、無量星系、無量國度、無量物質、無量種族、無量微塵、一切善惡靈性和法門等等盡在虛空之中,故此摩訶之大是遍一切處、無邊際而具無法度量之量。換言之,行持慈悲喜捨的時候必須具備猶如虛空的心量,否則就不能稱之為大了。在行持上怎樣一個大法呢?這種心量之大,超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有窮盡,隨緣盡心為之、超越國界、種族,善惡、怨親而平等對待一切有情、無私無我、心無去處、不求回報便是。

大慈:發願盡未來際愛念眾生,隨緣隨力勸勉無量有情眾生不作無利益事而得安隱常樂,這就是大慈心,行持這個願力稱為修慈無量。

大悲:發願盡未來際憫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隨緣隨力引導無量有情眾生破執離欲而永離眾苦,這就是大悲心,行持這個願力稱為修悲無量。

大喜:發願盡未來際隨緣隨喜無量有情眾生因正見正行(參閱三十七菩提分)而得無苦之樂,這就是大喜心,行持這個願力稱為修喜無量。

大捨:發願盡未來際,觀諸法平等不取不捨,於怨親不起愛憎,隨緣隨力以平等心捨己之所樂而施與無量有情眾生,這就是大捨心,行持這個願力稱為修捨無量。

觀修四無量心,隨著對諸法實相的理解,人心將會逐漸均齊人我,走向無私無我。以此為基礎,從細入微,廣修六度萬行,既能自利,亦能利他,成就無量功德。這樣,自心的地獄空,人道的監獄空,六道的地獄空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了。

基於波羅蜜多的原理,六度詳解如下:

1.《佈施波羅蜜多》(Dāna pāramitā)

離生滅的佈施,是行者通過參悟,安住對諸法實相如幻的理解,體會諸法平等,眾生平等,故能破諸無明執著,理智地捨離舊有觀念,再無彼此怨親之別,又能推己及人,對眾生受苦,感同身受,於是在心無去處、無利己想、無得益想、無祈求任何回報想、隨緣隨力的情況下對受苦難中的眾生施以援手,皆令離苦得樂,是一種純粹無我利他的行為。在此基礎上,完成佈施後做到不滯留於我曾佈施、所佈施的事物和受佈施的對象三事上,稱為三輪體空,這樣才是真正的佈施波羅蜜多。

佈施的內容,分為外佈施和內佈施。外佈施即是對受苦中的眾生進行佈施,而內佈施則是對自己身心的健康進行佈施。對自己身心的健康也算是佈施嗎?是的。大家閉上眼睛感受一下,這副身軀,除了思想、呼吸、手腳、嘴巴、舌頭、眼皮、肚皮,部分肌肉(即隨意肌)可以由自心控制活動外,身軀內一切的功能活動包括生老病死都不是自主的,很明顯那是另有主宰的。主宰者是誰?那就由大家通過修行,由自性的本能去求證了。佛菩薩都是明白人,因此,可以將身軀理解成是自己的,也不是自己的,它只是靈體進入人道成為人類去體驗生活、學習和遊戲的載體而已,就像近代的 VR 立體電玩遊戲一樣,只是更先進而已。為什麼説是自己的呢?因為萬法唯心,不離自性,一切現象皆在自心呈現而已!為什麽不是自己的呢?因為身軀是由共業所成,夀限一到,不論貧富地位,男女老幼,靈體都得出離,心中再不願意也必需把身軀交還給人道的主宰啊!因此,明白這個道理的人,都不會為了身軀這個無常的玩具而沉迷而勞役自己的心、為它爭名逐利、為它貪污受賄、甚至為它損人利己,廢寢忘餐地犯罪,為自己招來地獄的報應。不過,沒有這個身軀,靈體就無法在人道這個環境歷練和體會,故此,適當的保健還是必需的。例如:餓則吃,能飽就行;渴則飲,止渴就行;冷則穿厚衣服,能保暖就行;熱則穿單薄衣衫,能蔽體就行;疲倦則適當休息睡眠,能恢復精神體力就行;呼吸不暢順,主動把氣息調勻就行;有病就看病吃藥,能治好就行;每天作適當的健身運動,能出微汗就行。不要讓身體受到損傷或殺害而無法或正常在人道活動,能這樣就已經足夠了,這就是內佈施。

外佈施可以是食物佈施,讓眾生解脫飢渴之苦;錢財佈施,讓眾生解脫窮困;無畏佈施,讓眾生解脫怖畏;醫藥佈施,讓眾生解脫病苦;喜樂佈施,讓眾生解脫愁懷;法佈施,為在六道沉迷的眾生說真正法,使彼等皆能離迷入覺,解脫輪迴之苦等等。只要能緩解眾生苦惱或疲累的事,都可以隨緣隨力予以相助。

佈施波羅蜜多是行者日常的住心法,不可一日打漁,十日曬網,始勤終怠。必需做到不論行住坐臥,於一切處一切時,念念勿忘。久久行持純熟自能徹底扭轉導致輪迴的思維陋習,破盡法執(即對一切有形色現象和無形色觀念的執著)和我執(對滿足個人覺受的執著),回復本然清淨,見性成佛道。

佈施波羅蜜多固然能夠獲得無量功德,但行者不應有所執著或滯留,應該將功德普皆迴向一切法界有情,使彼等皆能離苦得樂,速證菩提。

2.《持戒波羅蜜多》(Śīla pāramitā)

若無諸執,即無諸戒。因此,戒是因有執心而持戒破執,並非因為有戒就必需持戒,這一點必需弄清楚,否則就會誤解佛意,反被法綁,變成另一個執著了。離生滅的持戒法,關鍵是離生滅。相的生滅,純然是唯心的,故此,戒法是直指人心因貪欲而產生各種妄念的生滅,甚至造罪。離生滅的持戒法,都必需安住對諸法實相如幻的理解,理智地因應個人的執心而持,捨離執著貪欲。其方法可以是即時一刀切斷,也可以是通過逐漸捨離,應機應事應人而為之。但切記這個切斷或捨離,並不是代表捨離的事或物一定是不好的或是罪惡的,因為持戒的目的只是破執回復本初的平常心而已。由於執心都是由的覺受而起,故此執心也可以稱為我執,其實也是私心。就算是善事,只要有了私心,即是心有去處,那就不是真善,不能離生滅。故此善事可以繼續做,但是為善果而行善的心態都應該持戒捨離。

無量眾生就有無量執著,但全部執著皆由一個的覺受而起,故此,最直接簡單的離生滅持戒法,那就是發覺凡事動了為著想,有私心,有的去處時,就應該立即起戒,調整觀念,以平等客觀無私利的方法盡責盡心處理便是。若然可以一刀切斷貪欲就一刀切斷,若然執念根深無法一下子切斷,就用適合個人的漸法去捨離,使自心慢慢對所執再無貪戀,最後連我已經戒掉的認為也捨離時,即是戒體成就,這樣持戒才是別解脫戒,持戒波羅蜜多。例如:持酒戒,漸法的做法就是逐週、逐日、逐次減少喝酒的量,終至喝亦得,不喝亦得,那怕是很難得的美酒,也能做到貪欲不生。持毒戒,明知吸毒是犯法而且傷害身體,故要發大願,下極大決心,用願力克服貪欲,把毒癮一刀切斷。此外,克服貪欲,還可以通過如法唸誦梵音的佛菩薩名號和心咒來轉移心力,藉梵音的微妙功能,解開導致毒癮覺受的病根。

世人誤解戒的意義,以為信佛學佛就必需持守所有戒條,甚至將戒和律混淆,不論在家出家,總之信佛學佛就必需全部持守,否則便是犯戒,十惡不赦。例如:世人誤解戒體的意義,為了殺戒,信佛的軍人為了不殺敵而退伍、信佛的屠夫和肉販為了不殺生而被迫放棄生計;為了淫戒,誤以為夫妻性生活就是犯淫,信佛的情侶為此而分手、已婚的夫婦為此而家庭破碎;為了酒戒,品酒師或酒業從事員全部辭職等等等等。説出來好像很可笑,何以世人竟然可以愚昧至此?這樣去理解佛戒,若然是對佛法毫無深入認識的信徒,那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教導信徒這樣去持戒的人若然是出家僧侶,那卻是不可思議,實在可悲!人民不願當兵,被侵略者欺侮乃至亡國是因為佛戒;肉食商號倒閉,職員失業導致糧食短缺,社會經濟蕭條也是因為佛戒;情侶分手、夫婦分離、家庭破碎、人類逐漸走向絕種亦是因為佛戒。這樣一來,釋迦牟尼豈不就是這些禍患的始作俑者,是萬夫所指的萬古罪人嗎?

一念之差,誤人誤己,更是謗佛毀法,罪報不可思議。因此,必需切記持戒的目的只是為了破執破沉迷,不是認定或否定行為的錯對。軍人只要沒有沉迷殺戮就不必持殺戒;屠夫沒有沉迷屠宰就不必持殺戒。夫婦沒有沉迷性愛就不必持淫戒;品酒師和酒業從業員沒有沉迷飲酒就不必持酒戒。相反,若然沉迷吃飯,那就要持吃飯戒。沉迷購物,就要持購物戒。沉迷名牌,就要持名牌戒。沉迷賭博,就要持賭戒。沒有沉迷,就什麽戒都不用持,對所有戒體,心存恭敬和警惕便是,這就是自性戒。

一切佛法不離自心自性,離心性說法和演法,就是外道。縱然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戒和律,內容繁多,但是目的無非規範身心行為,破執離相,做到心無所住而回復本初的清淨心去明心見性,成就佛道而已,故此這裡就不擬分類解釋了,有心人可以翻閲律藏經文,開卷有益。總而言之,持戒的法則和原理應該不離上述內容,如法行持定能破盡諸執,使人心回復清淨。

3.《忍辱波羅蜜多》(Kṣānti pāramitā)

忍辱又稱為安忍,大致分為兩種。一者稱為生忍,是指得到人家恭敬和供養時,不應傲慢自恃,自以為尊;遭遇怨親誣衊、誹謗、瞋罵或傷害時,不應生起瞋恨心。二者稱為法忍,是指當天氣變化,遭遇寒熱風雨或饑渴等逆緣的時候,都可以做到能安能忍,不應生起厭惡心或不耐煩。因此,忍辱,其實就是對觸犯自心觀念底線的忍耐力和承受力的訓練,也可以説是破執心的訓練。

不明諸法實相,內心對諸法仍然有執,心有去處,忍耐力是總有極限的,猶如氣球充氣至極限就會爆破一樣。然而,如果持戒精進得力,又能通過四念住的內證功夫證實諸法實相確實是無生如幻究竟空,便能安忍無生,不再為執心再動情緒,那麽,忍耐力和承受力就會逐漸大大提升,終至修成無量之忍。然而,忍辱波羅蜜多是否能徹底成就,關鍵還得靠無私的願力和大悲心。有願力就會時刻提醒自己不要中途而廢,有大悲心就會推己及人,憐憫對方的無明妄作終將致苦,故而以平等心付出無限量的包容和寬恕,甚至為對方示導見性,將矛盾化解於無形。

這樣一來,忍辱就不成為忍辱,心無去處,這樣才是離生滅的忍辱。

4.《精進波羅蜜多》(Vīrya pāramitā

離生滅的精進,即是心無去處的精誠和努力盡心,但是內心卻不存在因為求成就而去精進的想法,盡心做事就像是本時空的一些物理規律,是事之必然和理之必然,其情況就像一部機械的全部零件,只要開關一打開,所有零件都會盡全力發揮各自的功能,不會有各自的私心去考慮是否配合或配合多少力量一樣。如果將這個原理套用在修行之上,或許可以這樣總結: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對修行有利的言論、行為和事情,應該隨緣隨力理性地盡心去講去做;對修行無助益和違背修行心法的言論和行為都應該如持戒一樣,一概不講不做。

精進包括身精進與心精進,即是有想法(即心)就有行為(即身)的實行,參悟和明白多少就實踐多少,不會拖泥帶水和疏懶,亦不會光説不練。故此,精進波羅蜜多除了精進修持其餘五度外,還要精進行持一切善法、勤斷惡根,對治疏懶懈怠,破除一切執心等等。有這樣的精進心,不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必然會有所得益和獲得相應的成就。縱或因為客觀的業力障礙而不能成就極果,但心的清淨度必然會大大進步,而修行所積累的功德資糧將會是行者進入淨土法界的有效保證。

5.《禪定波羅蜜多》(Dhyāna pāramitā

Dhyāna 音譯成禪那,意譯成禪定或靜慮。世人對禪定有許多誤解,以為禪定就是打坐的功夫。其實禪定,是説一點心靈於一切處,一切時,不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中,不論獨處或與人互動,都能於相而能離相、於境能無住無攀緣、動念而能心無去處和無滯留,安住本然清淨的狀態。是一個生活在平常社區、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圈子、懂得理性應對事情的平常活人而不是一個特立獨行、行為孤僻怪異、終日刻意離群獨處的怪人。禪定由離生滅、無住相的智慧和降伏執心、捨離欲貪而得,並非由鎖心求寂而得。前者是真禪,後者是枯禪。

面對一切境相,自心安忍對諸法實相的理解,不起妄念攀緣,不起貪瞋癡心,心無所住,亦無去處,即相而能離相,稱為禪;能離相,內心即不生亂,不生亂即是能定。能禪故能定,故稱禪定。這種定是活活潑潑的,不論是動態還是靜態,自心皆能體現出這種離相的定,稱為大定。大定,沒有出定或入定,這純粹是自心明白諸法實相後安住覺醒而不再沉迷諸相的一種智慧狀態而已,明白了就明白了,不會突然失憶或忘記了,所以這種大定是沒有出定或入定的,只有個人的意願是願意繼續沉迷還是覺醒而已。

明白了上述的道理,禪定波羅蜜多的行持方法就簡單了,只要於一切處,一切時,面對一切境事,處理任何事,皆能安住對諸法實相的理解,做到念念保持覺醒,念念離相,妄念不起,心無去處即是。

6.《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 Prajñā,音譯是般若,意譯是智慧。離生滅的智慧,換言之,這是針對自心思維的一種調整。行為由自心智慧所主導,有那樣的觀念和理解就有那樣的想法,有那樣的想法就會有那樣的言論和行為。佛法的修行,從入門築基到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果,皆由般若波羅蜜多一以貫之。因此,般若波羅蜜多可以説是佛法修行的重點。

這種智慧的重點在於離生滅、無有去處、無有住處、不執中邊、不否定善惡錯對而不執善惡錯對、安住中道而不執已安住中道、真理事實直指而無扭曲隱藏、運用般若波羅蜜多而不執般若波羅蜜多、建立一切法而不執一切法、不取不捨一切法而不執一切法、用一切法而不執一切之用、説一切佛法而不執有佛法可説、度一切眾生而不執有眾生可度、於相而能無貪著沉溺、動念而不執念之成敗得失、於善惡諸境而無滯留、於記憶而不執於一切記憶、於觀念而不執任何觀念、不滯留過去之事、不攀緣未來之事、不沉迷當下之事、處理事情而無個人之私利去處、回應問題而無個人取向之成分、修六度萬行而不執有六度萬行可修、成就六度萬行而不執已有所成就、已破執而不執已破執、盡離一切相而不執已離一切相、成就一切法而不執已成就、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而不執有無上正等正覺可成、已破我執而不執有我可破。總的來説,就是安忍無生,於一切處、一切時、經歷一切事,不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事來則應,事過則空,隨緣來盡心,盡心後隨緣,不攀緣成敗得失、無個人私利去處、無人我之執、無滯無染於境相、心中毫無罣礙,空空蕩蕩,怡然自在便是。至於般若波羅蜜多的高深運用,例如怎樣行雲流水,不滯留於前言,怎樣指東應西,不滯留於人家的問題而作回應的技巧等等,或許留待日後專題再作詳述。

人生的經歷是宿世所種諸因所感召來的果報,而果報是由人事互動而來。因此,人的一生,實際上就是與人互動。所謂了斷因果,實際上就是與人了斷因果。執著因就會有果,不執著於因自然就無果。運用般若波羅蜜多心法處世,由於今生不執所作之因,亦不執所召之果,故此,只要今生做到徹底心空無物,無有滯留,即是再無輪迴之因,自然就沒有再次輪迴的果了。只要修行得力,定功成就,大概解脫輪迴就有所憑據了。

「般若波羅蜜多」是修行入門的關鍵、是成就佛道的關鍵、是了斷因果的關鍵,是成就無量功德的關鍵、是成就諸佛境界的關鍵、是成己成人的關鍵、是解脫諸苦的關鍵、是解脫輪迴的關鍵、真實不虛。故説地藏菩薩心咒曰:

Oṃ hita cintā maṇi svāhā.

(意譯:唵,饒益有情,如意,寶珠,祝福。)

普通話拼音:『哦~,嘿搭金搭~嘛匿梭哇~哈~。』

(注:空心合掌唸誦。~代表長音比其它音長三倍左右。小字不發音,只代表把嘴唇閉合。字發音必需反舌,舌尖牴著上顎發出。梭哇兩字是連讀,梭發音短一半即可。)(注:以上拼音只能説是近似,一切發音應以正式梵文發音作凖。)

茲節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內一些重要經文供大家參考如下:

舍利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知如是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由方便善巧故,能滿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知,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佈施波羅蜜多,了達一切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不可得,如是佈施方便善巧,能滿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淨戒波羅蜜多,了達一切犯、無犯相皆不可得,如是淨戒方便善巧,能滿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佈施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安忍波羅蜜多,了達一切動、不動相皆不可得,如是安忍方便善巧,能滿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佈施、淨戒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精進波羅蜜多,了達一切身心勤、怠皆不可得,如是精進方便善巧,能滿精進、靜慮、般若、佈施、淨戒、安忍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靜慮波羅蜜多,了達一切有味、無味皆不可得,如是靜慮方便善巧,能滿靜慮、般若、佈施、淨戒、安忍、精進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了達諸法若性、若相皆不可得,如是般若方便善巧,能滿般若、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波羅蜜多。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得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功德,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能遍到有為、無為諸法彼岸,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窮過去、未來、現在諸法真如、法界、法性、無生、實際,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與一切聲聞、獨覺而為導首,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與諸佛為親侍者,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與諸佛為內眷屬,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得世世具大眷屬,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與菩薩常為眷屬,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淨身器堪受世間供養恭敬,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永摧伏諸慳貪心,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永不起諸犯戒心,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永除去諸忿恚心,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永棄舍諸懈怠心,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永靜息諸散亂心,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永遠離諸惡慧心,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普安立一切有情于施性福業事、戒性福業事、修性福業事、供侍福業事、有依福業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所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以天眼普見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以天耳普聞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說正法,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如實知十方各如殑伽沙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心心所法,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於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一佛所聽聞正法常無懈廢,隨所聞法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忘失,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見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世界種種佛土,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於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所說一切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譬喻、論議,諸聲聞等若聞不聞,皆能通達甚深義趣,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於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所說法門,自能受持、讀誦、通利、善解義趣、為他廣說,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於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所說法門,自能如實如說修行,亦能方便勸他如實如說修行,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於十方殑伽沙等幽冥世界,及於一一世界中間日月等光所不照處為作光明,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於十方殑伽沙等愚闇世界,其中有情邪見熾盛,不信惡行,不信妙行,不信惡行妙行異熟,不信前世,不信後世,不信苦諦,不信集諦,不信滅諦,不通道諦,不信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等行能獲世間、出世間果,不聞佛名、法名、僧名,方便開化令起正見,聞三寶名歡喜信受,舍諸惡行修諸妙行,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盲者能視,聾者能聽,瘂者能言,狂者得念,亂者得定,貧者得富,露者得衣,饑者得食,渴者得飲,病者得除愈,醜者得端嚴,形殘者得具足,根缺者得圓滿,迷悶者得醒悟,疲頓者得安泰,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慈心相向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如友如親不相違害,輾轉為作利益安樂,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在惡趣者皆脫惡趣來生善趣,在善趣者常居善趣不墮惡趣,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習惡業者皆修善業常無厭倦,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諸犯戒者皆住戒蘊,諸散亂者皆住定蘊,諸愚癡者皆住慧蘊,未得解脫者皆住解脫蘊,未得解脫知見者皆住解脫知見蘊,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未見諦者令得見諦,住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令證得阿羅漢果,或令證得獨覺菩提,或令證得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學諸佛殊勝威儀,令諸有情觀之無厭,息一切惡生一切善,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如象王視,為眾說法容止肅然?』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身、語、意業皆悉清淨隨智慧行?』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足不履地如四指量自在而行?』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梵會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無繁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及諸龍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導從圍繞詣菩提樹?』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四大王眾天,乃至色究竟天及諸龍神,於菩提樹下以寶衣為座?』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菩提樹下結跏趺坐,以眾妙相所莊嚴手而撫大地,令彼地神並諸眷屬俱時踴現為作證明?』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坐菩提樹降伏眾魔,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證得無上正等覺已,隨地方所行住坐臥悉為金剛?』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舍國位,出家之日即成無上正等菩提,還於是日轉妙法輪,即令無量無數有情,遠塵離垢生淨法眼;復令無量無數有情,永盡諸漏心慧解脫;亦令無量無數有情,皆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上正等菩提,無量無數聲聞、菩薩為弟子眾,一說法時無量無數諸有情類,不起於座同時證得阿羅漢果;無量無數諸有情類,不起於座同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壽量無盡,身有無量無邊光明,相好莊嚴觀者無厭,行時雖有千葉蓮花,自然湧現每承其足,而令地上現千輻輪,舉步經行大地震動,然不擾惱地居有情,欲回顧時舉身皆轉,足之所履盡金剛際,如車輪量地亦隨轉?』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舉身支節皆放無量無數光明,遍照十方無邊世界,隨所照處為諸有情作大饒益?』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我佛土中無有一切貪欲、瞋恚、愚癡等名,亦不聞有地獄、傍生、鬼界惡趣?』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我佛土中諸有情類成就妙慧如餘佛土,每作念言:佈施、調伏、安忍、勇進、寂靜、諦觀,離諸放逸勤修梵行,於諸有情慈、悲、喜、舍,不相惱觸,豈不善哉?』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我佛土中諸有情類成就種種殊勝功德,餘佛土中諸佛菩薩鹹共稱讚?』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化事既周般涅盤後,正法無有滅盡之期,常為有情作饒益事?』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十方各如殑伽沙界諸有情類,聞我名者必得無上正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欲得此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稀有功德,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總結》以上所說的四聖諦、四念住、四無量心、六度波羅蜜多等,可以説是任何學佛人都必需修學的內容,不懂這些內容而能解脫諸苦,乃至成就無上菩提,無有是處!概括而言,上述各項內容無非是日常降心和住心的方法,亦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的運用。既稱無漏,必然是離生滅的戒定慧,必然是以波羅蜜多為基礎的戒定慧,而不是不具備波羅蜜多內涵的凡戒凡定凡慧,而降心必然是降心波羅蜜多,而住心亦必然是住心波羅蜜多了。

修此法門必需有化他的願力,有願力才有支柱,才能成就最圓滿的佛果。因此,行者無妨效法地藏菩薩的願力起誓,願將一切罪苦眾生安置於菩提道場,解脫諸苦,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至於日常生活需注意的事項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可以參考《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內容。但是有一點必需注意的,那是切不可誤解經文,將地藏菩薩當作是賜福的神,更不要將菩薩當成自己的偶像,而是應該按上述的方法修行,開顯自性等同地藏菩薩的佛智,於自己法身建立無量功德,自度化他。能夠安住這樣的理解去修此法門,經文所説的果報自然一一成就和應驗。

或許有人會覺得上述的修行法太過複雜,今生目標只是往生佛國淨土而已。那麽,請體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幾句話的深意,盡力修持四無量心。做任何事都必需平等無私,不求回報。本着慈悲心,推己及人,不傷害眾生,不取人便宜,不貪不瞋不癡,有能力就隨緣樂助,廣行佈施供養;無能力就攝心唸誦一佛或一菩薩梵音名號。久久持行,人心亦會逐漸回復清淨和生起定力。淨土者,佛的清淨智慧願心所安住的三昧法界而已,遍佈虛空。心清淨則隨所住處恆安樂,故此以清淨心念佛求生淨土,不行一步,彈指即到。

地藏法門入門,暫時就寫到這裡,此法門內一切文字,皆由真心,不存虛假,依此修行,必將成就無量功德和無量福德,解脫諸苦,究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有緣得此法門者珍而重之,不要錯失機遇,虛耗光陰,精進修行,自證而後化他,普度無邊,他日共赴龍華盛會svāhā

 

>>繼續閱讀《地藏法門》第四部